解偉,1983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工程碩士,在進入國內OTA巨頭之前,已有十年的金融機構個人金融產品、項目、風險管理經驗。
他曾為互聯網巨頭企業從0到1組建金融板塊,孵化出千萬國民級金融科技平臺,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務,為金融提供場景外增長點。
作為國內消費金融領軍人物,解偉不僅完成了從傳統金融到互聯網金融的自我轉型,更親歷了消費信貸行業從1.0到3.0時代的變革與發展。

后疫情時代,普通用戶的手機已被各類“錢包”占據,如何做用戶手機中最常用的那款“錢包”?解偉認為,消費信貸機構需在做好風險管理的同時,精細化運營用戶,挖掘用戶全生命周期價值。
(1)便利、快捷的借貸服務是基礎
后疫情時代,“非接觸”式經濟模式興起,利用科技對金融業務模式和業務流程進行改造已成行業共識,監管亦對金融科技的適應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額度幾萬塊錢的消費信貸產品,用戶申請貸款到還款,從需要到銀行網點,再到通過銀行或者消費金融公司APP端即可實現。如今,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同時,開放API接口連接某一場景,使得用戶可以在購物、旅行、裝修等場景入口就能“觸手可及”,直接完成從申請到還款的所有環節。當然,追求用戶極致體驗。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給到用戶幾十萬額度的產品,多數需要業務經理線下展業、面簽,用戶體驗時間較長。應風控要求,有些環節不可省去,但提升LBS定位系統能力,以及利用多維數據對用戶做精準風險評估,使得用戶在大額信貸產品上,也能能快速進行線上預約,同樣秒級完成核驗、授信還需一些路要走,這就需要機構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優化審批和決策模型。
(2)額度、利率穩定很關鍵
受疫情影響,近兩年,大眾用戶消費心理已經逐漸發生變化,更加趨向于理性。
信貸用戶最敏感的莫過于額度和利率價格。機構向用戶提供信貸服務,除了觸手可及的便捷性,更應考慮給用戶安全又穩定的的貸款額度和價格。
過去,流量時代,各類機構重點關注貸款產品本身的生命周期,當下,拼“留存”的時候,機構應該將目光轉向個人客戶的借貸生命周期。
理性的客戶,不再被廣告中的最低利率所打動,機構在服務借貸用戶時,用持續普惠的利率和額度,方能使得用戶體驗更穩定。
如此一來便十分考驗機構對貸款產品的貸中運營能力。目前,不少機構已經可以提前通過人行征信以及其他第三方大數據分析判斷在貸客戶當前的風險狀況,給予客戶實時提額降息策略。實際上,從用戶運營角度,如果是負面的動態,比如額度被凍結的通知,也應該讓用戶提前知曉,以便于客戶在每次需要資金時,不再被突然的“額度凍結”所困擾。
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消費信貸機構提升體驗,增強普惠服務的方法,還可以從自身降本增效做起,逐步降低機構運營成本和服務價格,以此來達到穩定用戶貸款價格的效果。

不僅是消費信貸行業,任何互聯網應用,想要留住用戶,就要想辦法擴大用戶的使用場景,將用戶的需求延長,從而達到用戶使用時長的延長。
通過多維度分析用戶的行為偏好,賦予不同的用戶,不一樣的產品,不同的權益使用,給予用戶備受關懷的服務體驗,方能在關鍵時刻留住用戶。
比如,一位寶媽,使用手機錢包,除了基本的金融需求,如果能給到孕嬰產品、育兒知識是否會使其多停留幾秒?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商務人員,在辦理機票分期的時候,給予他的鉆石會員身份,使其可以立即享受到機場貴賓休息室、酒店房型免費升級等服務,他會不會很心動?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應用都適合給予用戶更多的服務。比如幾年前銀行為了留住用戶,在手機銀行應用中加入購物、外賣等服務已經喜聞樂見,但多數經營多年,活躍度仍然不高。近兩年,甚至有不少銀行電商平臺黯然退場。
如何給予用戶特殊權益,考驗的還有平臺自身對場景的應用。場景和金融的磨合是永恒的話題,有風險存在,就存在管理風險,降低風險空間。
(4)風險管理是“中鋒”,更注重貸前和貸中管理
眾所周知,貸前審核,一般是審核用戶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早期,機構通過分析用戶的各項資產數據、行為數據來判斷用戶的還款能力,給到某類用戶群體相應的額度,機構將更多的風險管理寄希望于貸后催收。如此風險管理在后疫情時代已經不再適用。
因為新增放緩,機構在風險管理中更應該跑在前面,從“守門員”變成“中鋒”,提升對存量用戶的運營,對在貸客戶貸中管理要求更高。
后疫情時代的風險管理邏輯更加復雜和精細化,機構應該在貸前就從更加多維的數據和模型中判定用戶可以還款的最大和最小額,給到用戶差異化的額度和分期管理,再在貸中,實時監測用戶風險動態變化,給予用戶相應的風險管理,如此不僅可以避免機構出現貸款損失,也保護了用戶的征信。
誠然,后疫情時代,消費信貸機構面臨著來自內外部多方面的壓力,但在解偉眼中,同樣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今年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發布了《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為消費信貸機構指明了新的業務方向——針對新市民在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金融需求,加強產品和服務創新,為新市民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
消費信貸行業需不斷革新,加快數字化轉型,創新產品,在各項場景中提升對3億新市民信貸服務的水平,挖掘其消費潛力,助力經濟社會穩步恢復。
解偉曾在一場金融科技峰會上說,“消費金融應切實解決在更高層級,也就是在精神層級滿足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品味和實際需求”。未來解偉也將基于OTA獨有的線上生態深入探索“先享后付”未來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和可健康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惠及更多用戶,拓展更多金融創新,推動行業全面跨進數字金融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