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調研機構Canalys 發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顯示:中國云市場整體保持高增長,2022Q1中國云市場同比增長21%,總體規模達到73億美元,同比增加13億美元。


1)寡頭市場,巨人之舞
近幾年云計算領域的融資幾乎停滯,市場資源逐步向頭部幾家云公司集中。在報告中,BATH四朵云的總體占比接近整個云市場的80%,云計算早期市場百花齊放的格局,明顯向寡頭市場的形態演進。
云市場在經歷十幾年的不斷整合、試錯和資源集中后,以BATH為代表的一線云公司,資源整合能力強,技術優勢明確,商業邏輯更清晰,它們率先完成了對技術、能力、平臺、行業、服務的拉通,在全棧、全場景的云服務布局上,全面領先其他競爭對手。
以百度智能云為例,百度早已建成了數十個IDC,其中陽泉的云數據中心的服務器數量更達16萬臺。同時在整機柜、自研萬兆交換機與SSD等方面不斷創新,并牽頭制訂了互聯網數據中心架構標準“天蝎計劃”,這種技術與資源的底蘊在國內至少名列前三。
從2020年開始,百度智能云通過云智原生的理念,將云智一體的優勢全面在千行百業中展開,進一步推動了AI能力在云端的普惠,成為了業界云智融合路線上最成功的標桿。
2)四角均衡,增速最快
云技術的本質是開發的,多云模式也是業界最為常見的上云形態。上云率較高的行業,如電商、直播和游戲,大多是同時采用三到四家云服務。
在多云模式的驅使下,云市場的格局也存在一種均衡態勢。從全球市場看,盡管AWS和微軟份額較高,但也無法撼動谷歌云和IBM云的地位。行業客戶通常不喜歡被單一云廠商鎖定,即便是領頭羊AWS也不得不面對每個季度的業務增速低于其他競爭對手的現實。在國內這種局面也在同步發生,阿里云從最初的60%左右的份額逐漸滑落,增速落后于身后2-4名的云公司。
的確,在Canalys的報告中,百度智能云市場份額為8.4%,同比增速43%,是云市場整體增速的兩倍還多,明顯快于AHT三朵云。尤其在細分領域,IDC發布的《2021中國AI賦能的工業質檢解決方案市場分析》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以14.6%繼續位列第一;同樣在IDC《中國金融云市場(2021下半年)跟蹤》報告中,百度智能云在金融云解決方案整體市場中排名前三。相信此消彼長之后,百度智能云會迅速拉近與AH的距離,讓云市場一線陣營四角均衡的局面更為穩固。
3)云智一體:云是因,AI是果
如果說多云是客戶對底層云技術的要求,那么從數字化轉型的大節奏上看,客戶追求的并非技術本身,而是由技術提供的能力,和帶給行業的業務創新提速。這亦是云以客戶視角為出發點之必然。
我們看到,在應用端,人臉識別,無人駕駛,智能推薦等AI應用已經成為現實;在企業端,越來越多的企業將AI視為數字化轉型的下一站,利用AI助力決策、重塑商業模式與生態系統、重建客戶體驗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疫情期間,由AI技術支持的智能測溫,人臉閘機等新應用進一步釋放了AI的能力。
顯然從客戶的視角,云是因,AI是果,云是技術和能力驅動,而AI才是業務和應用驅動。以上云為路徑,本質還是通向智能化的未來。所以,過去幾年BATH四朵云,先后布局云智融合,從架構調整到產品解決方案協同應有盡有。
百度智能云,不僅是業界唯一朵以“智能”為名的云。也是一家從底層技術起步,就已經實現了云智一體的云,更是一家推動AI應用在千行百業落地的云。
例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百度開物工業互聯網平臺以“AI+工業互聯網”為特色,通過打造“云智一體”智能化基礎設施,助力企業智能化創新發展;百度智能云智能對話平臺 UNIT 已廣泛應用于金融、醫療、能源、政務、交通和城市等行業場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