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競爭加劇,平臺為了吸引消費者,將退貨運費險逐漸變成了強制性要求,大大增加了商家的經營壓力。
當前,電商平臺退貨率普遍60%左右,銷售到賬率僅30%左右,與三四年前60%到賬對比,形成巨大反差,真是賣了個寂寞。
強制運費險的三重罪:
一、強制運費險推高退貨率,產生大量無效訂單,商家有苦難言。
強制運費險不僅平時有,也發生在大促期間,平臺以參加促銷活動為由,強制要求商家開運費險。現在所有電商平臺在強制運費險,僅退款、比價方面的操作策略基本是一致的。
粗略算一筆賬:
服裝行業一筆退貨訂單,在沒有實際收益情況下要付出成本約15元,等于商家的廣告費,包裝物料、快遞費投入直接打水漂。
如果按照銷售1000萬,客單200元,保守算40%退貨,損失成本就高達30萬元以上,連帶成本每月損失過百萬。
強制運費險帶來的負面沖擊,嚴重打壓了企業商家經營信心,侵蝕商家權益。
至于強制運費險,是不是電商平臺與保險公司的合伙生意,我還沒有去追查。但在現實中,它事實成了電商有苦難言的一個“毒瘤”。
二、強制運費險助長社會不良風氣,誘使用戶鉆漏洞、薅羊毛不當牟利。
在微博小紅書上,可以搜索到很多“薅運費險羊毛” 的攻略。用戶通過下單再退貨的方式,利用運費險的漏洞薅羊毛,賺取退貨快遞費與運費險賠償的差價。
老方請同事買了兩件襯衫因尺碼不合身退貨,通過運費險,他一筆訂單竟然可以賺6塊錢。
據同行分享,有人專門租倉庫做起“薅運費險羊毛”的生意。這個生意大規模化操作,一天買一萬單,一單賺取運費險差價4元,單日可獲利4萬元,一個月可達120萬,一年賺過千萬,等于一家中型企業的年利潤。
三、強制運費險扭曲了消費關系,激發消費矛盾,破壞用戶長期體驗。
消費的本質是好品質、有創新的產品帶來消費價值;大量退貨不僅不利于消費體驗、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反而造成大量包裝物料浪費、打亂生產計劃、產生無效益成本支出,同時側面向潛意識里灌輸了產品不好的印象。
消費行為的核心在于產品本身的價值。運費險的強制推行造成商家了無效投入增加,占用產品研發上的資源投入。
舉例來說:
當退貨率達50%時,一個成交用戶需要承擔另一個退貨用戶退貨成本;當退貨率達70%時,一個成交用戶需要承擔兩個退貨用戶的退貨成本,長期以往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消費者越來越難買到好產品。
我提出三條呼吁:
1、請有關部門介入,急企業所急,引導電商平臺為企業經營減負。
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電商平臺監管力度,確保他們不會濫用強制運費險等政策損害商家利益,切切實實為企業經營樹立正面風氣。
讓網購回歸到本質,讓消費者和商家在更加公平、誠信的基礎上進行交易。
讓商業零售回到高質量增長的正軌上,讓企業把資源投入到產品品質升級,和有長期價值的消費體驗上,共同塑造正面良好消費氛圍,推動電商行業、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
2、請各大電商平臺老板們,體察企業經營的冷暖,不要把“以用戶為中心”,落實成為“增加經營負擔”為導向。
各行業一起共同突破“增長霧霾”,營造向上可以延續的經營環境,平臺與商家一條船共進退;把資源投入扶持創新、激勵高質量發展上,培育用戶良好的消費行為。
目前,除了高退貨率,還有平臺比價,正逐步侵蝕著電商行業二十年來積累的健康生態,肥胖型腫瘤性的洶猛勢頭值得我們警惕。
我們不拒絕良性的內卷,決然反對價格戰、高退貨種種自殺式內卷。電商平臺應該與商家建立更加公平和透明的合作關系,共同應對退貨率高等問題,實現共贏發展。
3、請消費者理想消費。寧可顧客買到稱心如意商品給我們好評,也不希望夸贊我們客服同學,享受頻繁的退貨服務如何貼心。
我在品牌經營上,雖然一貫提倡“相信天下顧客都是好人”,同時也主張服務不是無限的滿足,適度最好,把選擇權給到用戶。
買買買對消費者可能會是一種情緒價值,而過度買買買則是一種消耗精力的負擔。理性購物并珍惜資源,避免惡意退貨等行為對商家和整個社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我們需要GMV,GMV可以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效益,帶動就業。
我們更需要務實的GMV,而不是被綁在平臺市值的馬車上,承接轉移成本,為嫁衣買單。
我們呼吁平臺的自我革命果斷一些,自己吃肉同時,也能讓商家能喝上一口湯。
唇亡齒寒,其斯之謂乎!
電商不易,且行且珍惜!
]]>